這部電影意境很深,我無法確認我自己理解多少,但是我想或許不同的人去看了,也許會產生不同的感觸,這就是這部片奇特的地方。

1.淡淡的愛,深深的羈絆
片頭時,妻子娓娓道來對丈夫的觀察,此時呼應的是丈夫的作息,看到丈夫機械式的生活,上班-坐車-看報-午餐-回家-晚餐,數十年如一日,而這樣的生活,丈夫如是作了以下註解:就算這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天,我也是如此度過。

妻子對於丈夫即將不久於人世,悲傷不已,不知道丈夫離世後自己該如何自處,所以她希望和丈夫透過探望子女、旅遊,度過最後的人生。那時兩人相伴走在鄉間小路上,陽光照射下的和煦與溫暖,映照在老夫妻身上,我有股想哭的莫名心境,心想心想也許這才是小小卻又濃烈的幸福。

2.親子關係的淡薄
仔細看這部戲,發現夫妻與子女間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,有點以禮相待、彼此間都有著各自的缺口,不容碰觸。這讓我覺得,他們彼此關係似乎是相等,東方社會的父母為尊的概念淡化許多,而西方文化講求自我的個人思維,這或許就是東西文化的歧異處。

但類似的是,劇中的母親扮演的是一個中介者的角色,連接起父親與親子間的關係。而父親對於親子間的疏離,似乎也較為習以為常。其中一幕是,彼此對於母親的死亡,必須照料父親的推託,甚至表示若是照養母親還好一些,這幕過於真實,以及尾聲時,子女似乎還是無法離解父親的種種作為,甚至認為與舞者’廝混’有怪異之處,而女兒的女友說:或許這段時光,才是他最快樂的日子,都讓我對於親情來自天性的論調,感到些許的困惑。

3.日本的文化的入鏡
從片名就可看出劇情將充滿許多日本文化元素,而這部片被介紹是導演的日本三部曲的巔峰之作。從舞蹈到劇情,都可看出日本文化是主軸之一。

妻子對於日本舞踏的傾慕,卻在進入家庭後捨棄,這部分的自我被封閉起來,她選擇偶而看表演以及詠詩來踏進她所崇慕的日本文化。在旅遊的某日,旅館外的門窗傳來了音樂,妻子與丈夫共舞,那睌封閉的自我掙脫出來,而身為妻子的身分則死去。

妻子的死去,丈夫如此說到:妻子不見了,而我不知道該到哪裡找她。因為長期以來,丈夫所認識的是妻子身分的她,而妻子死去後,丈夫才發現所愛的妻子有一部分是他所不了解不認識的,於是尋妻之路開始了。

他選擇旅居在日本的兒子作為啟程點,因為妻子對於日本文化,有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感。丈夫在日本遊走,他語言不通,在步調快速的日本街頭,綁上了手帕,開展了他的冒險之旅,雖然他一點也不愛冒險,他妻子如此描述道。

在遊走的同時,日本不同的文化接連上陣,丈夫看到了情色文化中的熱舞,但他妻子不在那,他在泰國浴中,兩名泰國浴女郎溫柔地幫他擦洗,而這樣的肌膚相觸,卻讓他想念起妻子而哭泣。

終於,在一個公園裡,他看到跳著舞踏的舞者,這名舞者很年輕,她與話筒共舞,為了懷念母親,因為母親喜歡講電話,所以她透過舞蹈與母親共舞,在光與影相伴下,一人的舞蹈卻像是兩人共舞,就好像他一個人的旅行,卻穿上的妻子衣物,好似妻子從未離開,緊緊依偎在他懷裡。

透過這舞者,他尋妻之旅更進一步,他們相伴來到日本最重要的一個象徵-富士山,經過幾日的枯等,一天的清晨,彷彿妻子的召喚,他來到富士山附近,隨著朝陽漸漸上昇,跳起了舞,在舞動的同時,妻子也與他共舞,只是這次帶舞的人不再是妻子,而是他。極盡全力燃盡生命最後一刻,舞畢而亡,宛如櫻花,燦爛的盛開。


此時,我又想起那條手帕繫在東京的街頭裡,隨著風擺動,彷彿是最後告別的舞蹈。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craz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