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 

 

故事開始於1988年,智利即將舉辦公投,民眾必須投出<YES><NO>,來支持或是反對當時的皮諾契的政權,基於"公平",電視每天會提供各陣營15分鐘的廣告宣傳時間,但是對於<NO>陣營來說,各反對政黨所共同擁有的就只有那15分鐘,而執政黨則擁有一整天宣傳時間,當然,是僅扣除那15分鐘之外的所有時間。在這樣不平等的宣傳的起跑線下,<NO>陣營如何化劣勢為奇蹟,成功將政權扭轉,則是電影的主軸。

 

 

3  

 

電影開頭,René Saavedra飾演一個充滿才氣的廣告人,他以製作商業廣告為主,而這樣的才能也被<NO>陣營所拉攏,另一方面,René的老闆則為<YES>陣營效力,電影探討的是,究竟是哪種廣告訴求,能夠精準地使閱聽人抬起他們在電視前的屁股,走到投票所投下那神聖的一票。而最關鍵的那些公民,他們背後所代表的社經地位、政治傾向以及投票傾向又是為何?電影結合了政治與傳播兩大元素,藉智利這次極具代表性的投票,來探討時至至今的政治傳播議題。

 

 

4  

 

你以為你做出了決定,你以為是你決定你要投給誰,你以為你是中立的選民,那麼甚麼叫做中間選民?在政治學中,政治光譜分成左右,有時透過問卷去詢問受訪者如何界定自己的政治地位,受訪者多半將自己歸納於中立且獨立的選民,他們自詡他們耳聰目明,他們知道政治那套糟東西伎倆為何,但是透過整篇問卷審視下來,多半的選民有其政治偏好,中間選民是許多選戰中參選人亟欲追求的選票,因此避開那些過於尖銳的議題,那些極度偏左、偏右,或是親中、愛台的主題,那麼怎麼把訴求精準打中選民靶心,傳播媒體成了政治這頭老虎的翅膀,會做事的人,不見得會宣傳,會宣傳的人,不一定會做事,但是不會宣傳的,往往很難有機會來做事。掌握媒體的人,往往掌握要人民知道甚麼"真相"的權力,所謂的第四權-媒體,從監督到靠攏,這兩者分際逐漸模糊。

 

 

5  

  

電影裡以兩種訴求廣告為顯見,恐懼訴求產生自我愉悅的投射,恐懼訴求讓閱聽人去追求安全、排解恐懼訴求的方法,但過度的刺激,反而容易讓受眾產生抵抗的心態,廣告訴求因而受限,由René 所倡導的<NO>,呈現一種愉悅的氛圍,告知閱聽人當你投下<NO>,一切世界都將美好,鳥語花香,世界和平,只是這樣的世界來自於西方世界所構建的形象:不知所謂的舞蹈、派對以及午餐美好時光,這些符碼有其必要性嗎?這些符碼過於空泛,利於這些閱聽眾自行填入他們理想世界的藍圖,在這些符碼裡,閱聽人自我投射自身到廣告裡,閱聽人透過廣告,達到一種自我滿足的快樂,進而認同<NO>陣營。

 

6

 

選戰後,<NO>陣營的獲勝,René 說 :就這樣?沒錯,就如香港回歸後,那句口號,舞照跳馬照跑,50年不變,只是電影留下一個伏筆,這次選戰打的從來就不是真相為何,在那個狹窄的黑盒子裡,你以為你看到了真相,那些真相不過是幕後黑手所端出的加工後的牛肉料理,你以為媒體是第四權,他們監督並指出弊端,但是別忘了René 在片中也同時實踐了廣告置入以及廣告新聞化的手法,對於當時業者而言,這時極度新穎的手法,將廣告以新聞的手法包裝,讓閱聽人在新聞與廣告的分際下,傻傻分不清楚,你以為你控制著遙控器,其實你掌控的只有遙控器的本體,至於傳播的內容,你永遠抓不住它。

 

 

3  

 

 

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NO 政治 傳播 政治傳播
    全站熱搜

    ecraz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