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夢  

這幾年開始走入學習畫圖的世界,在這一望無際開闊的世界之中,一切都是那麼的奪目,看到《童夢—旅美畫家呂游銘的逐夢旅程》的預告,好奇起在畫家的眼中,這個世界又是怎樣的面貌?我很喜歡《童夢—旅美畫家呂游銘的逐夢旅程》的紀錄角度,它不只採訪旅美畫家呂游銘,更添加了周遭人的口吻,描述了他們眼中的呂游銘,讓觀眾看到一個豐富的人物意象,浮現於觀眾面前,那怕你對於畫家呂游銘是陌生的,也能隨即進入他的世界之中。

 

其中又以他妻子的視角,最為動人。在紀錄片開頭,妻子一一細數他的作品,介紹起作品的故事、命名,曾經那些人因為那幅作品,得到救贖與感動,那種喜悅的神情,躍現於臉上,藏也藏不住。如果你曾看過呂游銘的作品,便會對他畫中的女子印象深刻,那名女子恬靜溫婉的神情,時而慵懶,時而甜美,一如他妻子的面貌,他的妻子如同他的謬思。觀眾細究不難發現,妻子是永遠守護在他身後的依靠,是女神也是永遠的支持者,兩人間的愛,細火慢燉的愛,帶有溫暖的熱度。

 

繪畫的這條路上,畫家呂游銘自述恩師鄭明進,有如他人生第一根點亮的蠟燭,點亮了他繪畫之路,讓他一路向前邁進,兩人亦師亦友的感情,歷經數十年,是彌足珍貴的緣分。特別是在紀錄片中,提到台灣過去的歷史政治背景,呂游銘的繪畫天賦,常替學校爭取榮譽,而他對事物細膩的觀察,凸顯出當時社會的荒謬之處,卻也為他帶來被記過被格外關注的命運。被禁錮想畫的心,明明只是最簡單的畫圖,畫出這個世界的面貌,卻成為大人口中的罪惡,對於幼年的他而言,無法理解,而這樣被壓抑的過往,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靨。

 

他說:很多年我一直在做惡夢,聲嘶力竭,人家追我,我在逃,躲到無路可去。紀錄片中提到,他跑到最高的山頭,發現有個罈罐,他縮小自己躲進去罐裡,那罐又像是骷髏,從骷髏的眼中取出一張紙,那紙上羅列著他的罪狀。這段描述,在紀錄片中以動畫方式呈現,具象式呈現出那種被追逐無法喘息的壓迫感,只能不斷往前奔跑。而被追逐、縮小代表著一種被壓迫的象徵,躲進一個罐中,像是隱藏自我得以活在一個社會價值期待內,那怕那個罐子會扼殺掉自我,也不得不縮小躲進,反映出時代背景下,任何自我的實現,都是不被允許的。

 

成年後,畫家呂游銘先後任職於廣告公司、設計公司,也幫許多報章書籍繪製插畫,他繪畫之快速,從朋友描述說:早上平面書報給他文章,下午他就可交稿。如此的功力,加上在當時可說是前衛的繪畫風格,讓人看出他始終保有對繪畫的熱愛與對世界的敏銳觀察。但在追夢與現實的考量下,他知道不能改變環境,就只能找個環境適合他的,他攜家帶眷來到美國,他妻子說在國外,除非你是不可否認的存在,才可能在白人世界裡佔有一席之地,夫妻胼手胝足實現美國夢,但東西方文化的衝突,卻也讓親子關係面臨冰點,女兒斷絕聯絡,兒子一年才回來見父母一面,是逐夢旅程中,讓人看見最私密不可說的一面。

 

紀錄片中,以呂游銘駛車長途跋涉到藝術市集為主軸,我們可以看到畫家眼中保有對於世界熱烈的好奇,他運用相機捕捉世界的當下此刻,世界萬物皆是他取材的來源,相機是他的視角,透過畫作,他的作品豐富多彩自成一天堂,其中特別喜歡他對於貓咪的觀察,貓咪像是他的延伸,這些貓咪造訪世界,牠們無比巨大,佔據著各國代表的象徵性建築,好似畫家想用畫來攻略這世界一國又一國的山頭。

 

但離鄉的孩子,對故鄉台灣總有個不可言說的情感,得到世界的掌聲後,更企盼獲得家鄉的認同,他以作品《想畫.就畫.就能畫》獻給恩師,在書中畫下了台灣時代背景與縮影,他說在畫此書時,很多時候是流著淚完成的。對比紀錄片中,他幽默的言談,看似雲淡風輕的隻字片語,觀眾不難發現,繪畫對他而言,帶給他太多喜怒哀樂,而他透過這些醞釀,化作一幅幅作品,不只為他走出世界,也走入人心。《童夢》就字面解讀,可以說是呂游銘自童年就保有的繪畫夢想,也可以說是他始終保有一種赤子之心所繪出如夢的世界,更可說是他以繪畫織就出一個我們自童年就遺忘許久最純粹的夢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ecraz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