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備註:封面為美版封面,中文封面仍在製作中)

 

在閱讀這本《檸檬蛋糕的特種憂傷》時,我想起了曾經聽過的一句諺語「飲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...」。就如,在閱讀前,對於本書的初步解讀,在於飲食與情感,往往密不可分,我們咀嚼食物的當下,其實也將各種情感轉化為飲食,一一吞嚥下。

 

飲食是一個極為私密的事情,我們在用餐前總有著無數個考量,例如與心儀的對象共進晚餐,多半選擇方便食用的餐點,而不考量那些需要大口咬下的飲食。飲食,也是一種調情的前奏曲,取決於你點什麼、以及怎麼食用,因此,有時話不點破,是因為餐點送上的當下,早已意境無窮。

 

只是,本書立論的出發點,在於食物如果會呈現製作者的情緒,那麼能夠感受這份情緒的你,該如何因應呢?彷彿我們在日本料理漫畫中,常可窺見美食的製作核心,往往來自於「心」一字,如此看來,兩者倒是頗有一種異曲同工之妙。

 

當廚師用「心」,才能創造出接近神一般的料理。只是,人不是神,人有其七情六慾,如果這份七情六慾過於強烈,反之用餐者該如何承受,所謂心的境界與完美領域的追求,果真是更接近神的境界,還是只是庸人自擾?

 

一個看似完美的家庭,一個努力工作的父親;一個溫婉的母親;一個天資聰穎的長子;以及一個九歲的小女兒,是一個完美且達平衡的家庭圖像,只是當小女孩驚異地嚐出母親做出的餐點,除了對她的愛之外,更隱藏有其他不可知也不該探的情緒,一個九歲小女孩,要如何去重塑她對於世界的認知?

 

本書的開始,作者的文字帶有一種甜蜜且繽紛的氛圍,這是小女孩的視角,因為九歲的她,正值無憂無慮歡樂的童年時期,而本書開始的日期,正是喜愛手工藝的母親,所允諾製作她九歲生日蛋糕的日子。

 

當我們還帶著笑意,閱讀著小女孩舔著蛋糕上的糖霜以及鬆軟細緻黃色蛋糕的情節時,作者以小女兒的回憶簡略陳述一下,這位母親如何以手工藝來呈現對子女的寵愛,下一秒筆鋒一轉,是小女孩發現口中本該是美味的蛋糕,卻充斥著許多空乏、焦慮的飄忽情感。

 

在這之後,本書的氛圍開始帶點灰濛,雖說本書的呈現是以第一人稱順敘的筆法,但因為主人翁蘿絲是設定為九歲,因此在許多情節的閱讀上,會認為較為瑣碎與跳躍,正因此時的蘿絲連自己的情緒或許都難以清楚說明,卻必須透過食物不斷被動地感知母親的情緒。

 

在蘿絲12歲,她在母親所做的餐點,發現了母親外遇的事實,相較於父親的無感,兄長喬瑟夫總在餐桌沉默不語,蘿絲只能抗拒地吃少量母親烹飪的料理,再伴以大量機器製造的「垃圾食物」,但對她而言,所謂的垃圾食物,卻是當下唯一的救贖。她認為父母或許不是十全十美,但她並不想這麼早知道,更不想知道的這般赤裸坦白。

 

書中令人感到諷刺的是,蘿絲雖曾提及母親如何愛她與喬瑟夫,但蘿絲卻鮮少從母親為他們所做的餐點,品嚐到那份母愛,反而常是落寞渴求的情感。也正因為蘿絲總是品嚐情感,因此當閱讀本書,總覺得主人翁有著冷眼看待週遭一切,或許該說無可奈何,那麼只好選擇盡可能不去在意。

 

我一直在想該如何評價這本書,因為有些書是屬於開頭便是引人入勝,有些則是閱讀越覺興致昂然,本書大概是屬於倒吃甘蔗型的,因為就如前面所提的,正因為本書跨越的時期,是從蘿絲九歲開始直到高中畢業到外工作,因此步調較緩,書中有幾個重要時間點,分別是九歲、十二歲以及十七歲,讀者不妨注意一下這段時間的幾個重大事件,而這也是蘿絲情緒重大轉折之處。

 

到了本書尾聲,我特別喜愛蘿絲為家人做菜的那個部份,彷彿先前繽紛的色彩,又再度回來了,雖然不如九歲時那般夢幻,但先前的灰濛已漸散,在敘述做菜的時刻,彷彿可看見母女二人在廚房以及餐桌的模樣,背景樂則是蘿絲規律的切菜聲,以及些許香味飄來。

 

只是我們不禁思考起,為什麼蘿絲能有這份能力,而這份能力究竟是天賦亦或是考驗,會消失嗎?沉默的兄長-喬瑟夫失蹤之因又是什麼?蘿絲會迎接最後Happy Ending嗎?而最後一一揭開真相的人,又會是誰呢?

 

直到閱讀到最後,終於了解為什麼作者被描述擅於塑造超現實情節與角色,結局的巧妙之處,是必須透過前面沉澱與壓抑之下,才能呈現的極大反差。《檸檬蛋糕的特種憂傷》一書,在一片真實與超現實的交錯之中開展劇情,直到最終結局的到來,我們才明白這份能力的來源。或許我們唯一能說的只是,在我們腦海中揮之不去,所浮現的那個完美結局,才是作者眼中的超現實情節。

 

活動網頁:《檸檬蛋糕的特種憂傷》試讀活動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craz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