距離看完這兩部紀錄片的時間,大約是一個禮拜的時光,但總覺得是該寫些甚麼紀錄下來,於是,決定來寫甚麼。
看這兩部紀錄片前,我在心裡困惑著兩者的關聯性,<義大利未完成>是一部,講述著義大利在政客胡亂開支票下,所呈現的一種浮濫建設所呈現的一種新式建築風格(?!),回顧義大利的建築歷史,我們可以發現在歷年來在義大利出現不少建築風格,例如哥德式、巴洛克式。而義大利的建築風格,也因昔日羅馬帝國的強盛,而傳出國外,影響至今。
如今義大利的政治,同樣影響著它的建築。如果說法國凱旋門是紀念著拿破崙統領法國屢屢戰勝的輝煌時期,那麼<義大利未完成>所呈現的新式建築,正是所謂高呼民主萬歲的政客們,胡搞瞎搞下最為顯赫的政蹟,或許相對應凱薩大帝曾說的「I came ,I saw, I conquer」,「we came, we saw ,we fuck」也算是一種新時代下對於凱薩大帝的最為純淨的致敬。
那麼我們再把鏡頭拉到<搶救$$大作戰>,片頭戲謔的指稱,在經濟大恐慌時期,華爾街出現了一群頻頻說著想跳樓想死的華爾街上的富豪者(?忘了該如何稱呼他們),但是時間過去了,這些叫嚷著要死的人沒死,反倒是所謂的中產階級,一個個宛如聽著吹笛人的笛聲,咚咚地往窗外一躍而下,啪啦一聲,腦漿四溢,所溢散的血液,是為自身墳上所獻上的最後一朵花朵,而這耗盡生命所盛開的鮮豔花朵,是人生最後的最奢侈花費。
紀錄片的導演說,這部片是企圖從15招中去找出樂趣以及獲利,這話說得輕鬆,但我卻覺得是一種對於美國所信奉的經濟信條的嘲諷。美國經濟大部分時候信奉小而美的政府,希望政府干預越小越好,讓市場經濟自由運作,因為市場有一雙無形運作的手,而這雙手可不需要政府這個巨靈來干涉。
只是經濟大恐慌下,美國政府曾推出新政,但效果不彰,最後在二次世界大戰後,美國經濟得以復甦,所以以前念書時,老師們常說,戰爭是一種飲鴆止渴的作為,當人口激增、經濟低迷找不出解決方法,那就來個戰爭吧,碰一聲,有如重開機一般,可喜可賀,恭喜老爺夫人,又獲得一次世界再改造的機會。
<搶救$$大作戰>,看似告訴人們在經濟低迷時刻,我們在夾縫中求生存,宛如在海洋中依偎在大魚旁,撿食那些食物殘渣,達到一種共活共存,美國講求個人主義,個人的榮辱靠自己建立,有點類似所謂的人定勝天,彷彿只要你肯努力,就能在飄揚的星條旗下,找尋自由、平等,以及那個遙不可及的淘金夢。
如果說這兩個紀錄片真有些甚麼共同性,那麼我們只能說當經濟與政治的體制出現的問題,通常不是體制有病,而是在體制下所參賽的人們,都有病。因為,David Easton曾將政治運作以系統的概念來加以說明,以政策的出現為例,政策產出來自於一個黑盒子,我們輸入需求,進行轉換,產出政策來,最後進行回饋,如此不斷運作,以滿足社會系統的需求。如果說這個系統老是出現一些奇怪的政策,與社會需求相差甚遠,那麼不是這個系統有誤,就是系統操作者的人老是判讀有誤。
官方網頁
留言列表